(原標題: 企業所得稅不減反增 企業效益大幅下降)
【導讀】在企業效益大幅下降,利潤大幅降低的情況下,這些所得稅是如何形成的呢?就算銀行上交的所得稅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也不足以帶動企業所得稅高達47.2%的增長速度。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7863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317億元,增長4.2%。其中,中央財政收入3765億元,同比下降6.7%;地方本級收入4098億元,同比增長16.8%。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6618億元,同比增長7.2%。但是,不管是否扣除上下年度退稅因素,8月份企業上交的所得稅729億元是真實無疑的,真金白銀不會因為扣除不可比因素而少交。(9月11日中國新聞網)
這就難以讓人理解了,在企業效益大幅下降,利潤大幅降低的情況下,這些所得稅是如何形成的呢?就算銀行上交的所得稅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也不足以帶動企業所得稅高達47.2%的增長速度。
所謂所得稅,就是按照企業實現的利潤所繳納的稅收。也就是說,沒有利潤,企業是不需要繳納所得稅的。即便有利潤,如果此前年度、月份有虧損,還可以用于彌補虧損,免交所得稅。
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經濟的持續下行,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多數企業的效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別是工業企業,效益下降的現象更為明顯。然而,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企業所得稅卻不降反增。
值得注意的是,在8月份的財政收入中,,中央財政收入3765億元,同比下降6.7%。但地方本級收入卻達到了4098億元,同比增長16.8%。那么,地方本級收入又是依靠什么保持這么高的增長幅度的呢?
首先,作為最主要稅種的國內增值稅,8月份下降了8.5%,雖然地方分成的比例只有25%,但對地方本級收入的增長也會形成“拖累”的。亦即不僅不能拉動地方本級收入的增幅,還要依靠其他收入來彌補。
第二,雖然作為地方本級收入主要稅種的營業稅,8月份增長了15.2%,可以拉動地方本級收入的增長,但是,其增幅也低于地方本級收入1.6個百分點,也需要其他稅種來彌補。
第三,土地增值稅、契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小稅種來看,雖然增幅都較高,可以對地方本級收入增長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但由于數額很小、比重很低,拉動力也非常有限。
第四,作為地方本級收入分成比例較高的個人所得稅,8月份也下降了13.2%,同樣需要通過其他稅種來彌補。
唯一的可能,那就是企業所得稅的“貢獻”。一方面,企業所得稅的地方分成比例較高,拉動力較強;另一方面,8月份企業所得稅的增長幅度達到了47.2%的結果,完全有能力將地方本級收入的增長幅度拉高。那么,所謂“扣除上下年度退稅等不可比因素,企業所得稅實際下降5%”的解釋,就值得懷疑。
事實也是如此,在整個經濟都呈下行趨勢,企業經營十分困難,效益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不僅企業所得稅不應當出現暴增的現象,地方本級收入也不應該增長。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地方在竭澤而漁,在預征、預收,在寅吃卯糧,甚至在挖地三尺。如果這樣,企業真的越來越難過了。
我們說,經濟越困難,越應當同舟共濟,維護好企業的利益。中央也一再強調,要加大減稅力度。特別對中小企業,要通過減稅、降低融資成本等,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但從地方本級收入仍保持很高的增長幅度和企業所得稅暴增的情況來看,減稅工作不僅沒有落到實處,反而在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這是十分令人擔憂、讓人著急的事。
眼下,一些國際做空機構正在想方設法、絞盡腦汁做空中國經濟、做空中國企業。同時,歐美發達國家也在侍機出臺量化寬松政策,大宗商品價格等也隨時有可能出現大幅上漲、無度上漲的現象。如此,企業成本上漲的壓力將更大、困難將更多。
所以,在稅收問題上,必須上下一心,形成共識,切不可再為了一時之需,損害企業利益了。減稅、減負,必須放到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了。就算投資能夠拉動經濟增長,只要實體企業不出現復蘇,效果是不會好到哪里去的,經濟下行的格局也是無法真正改變的。
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不作為實際操作的法定依據。如有問題或相關需要,請咨詢正穗財稅。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請與小編聯系, 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如情況屬實會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如您有優秀作品,也歡迎聯系小編在我們網站投稿!http://www.zilovisoko.com/ 聯系方式: zhengsui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