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稅制改革不只是減稅)
【導讀】稅改是否就意味著減稅,民眾希望看到什么樣的稅制環境,未來稅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又是什么?
廣州會計記賬公司了解到,2012年底營改增納入試點范圍的納稅人超過100萬戶,試點當年共實現減稅超過400億元。其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小規模納稅人減稅力度更大,平均減稅幅度達到40%。而2013年,這一減稅規模或將達到2000億。
但稅改是否就意味著減稅,民眾希望看到什么樣的稅制環境,未來稅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又是什么?本報就這些問題采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以及山東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主任李華。
在楊志勇看來,稅收現在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公共財政問題,能夠推動中國財政體制的改革。
減稅
經濟觀察報:作為稅改重要一環的營改增從實施到目前兩次擴圍,公眾的著眼點都放在了減稅上面,如何理解這樣一種心態?
白景明:大家將目光直接專注于減稅效果很正常,企業能夠直接感受減稅效果,營改增減稅之后為企業節約資金,也就給了職工工資上漲的空間。要解決勞動力結構性供給不足,辦法就是提高職工待遇,包含漲工資。稅制改革的目標是形成有利于社會公平的稅制,現在做的減輕中低收入階層稅負,就是要使工薪階層可以擴大消費、應對物價上漲和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加深。
李華:為什么大家重視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實際上稅負始終是社會關注的重點。稅收改革對社會而言,這是首當其沖的關注點。大家將目光投向減稅是因為政府在改革的主觀意圖上是完善稅制,客觀上產生了降低稅負的結果,從推進上采取不增加稅負的原則。我并不認為社會對減稅效應的關注是對稅制改革的曲解,實際上人們對于稅負調整的關注會最終引導和強化他們對稅制的認識,例如對稅負升降的比較會促使大家考慮不同稅制的差異、相應的稅收籌劃也是大家對新稅制更深層次的理解。社會公眾重視減稅,無可厚非,政府應當關注的是如何優化和完善稅收制度,從宏觀層面上引導微觀主體的生產和經營。
楊志勇:當初營改增設計的最少是不增加稅負,現在來看是具有減稅的效果,納稅主體關注的是減掉哪些稅,減去多少稅,因為這些是與納稅主體有著直接感受的,比如物流行業,當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消息剛剛傳出之際,一些物流企業擔心按現行增值稅稅率17%會非常高,企業稅負將再次提高。但是隨著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具體實施方案的公布,試點地區試點行業的增值稅稅率不是沿用原有增值稅的基本稅率17%,而是采用新設11%和6%兩檔更低的稅率。我們可以看到營改增設計的最少是不增加稅負,但是卻具有減稅的效果。
經濟觀察報:營改增也是中國實施結構性減稅的排頭兵,結構性減稅從2004年實施到現在已經接近九年,在這九年之間,降低稅負一直是中國財稅部門的重點工作,未來結構性減稅還有哪些空間?
白景明:稅制改革和結構性減稅是融合在一起的,稅制改革是對稅制的優化,而稅制優化之后會有減稅的效果,但是不是所有的減稅都是稅制改革,比如政策性的減稅,在某一階段實現某個目標而進行的減稅。
比如車購稅,從10%降到5%,又從5%升到7.5%,最后又返回到10%,這個就不屬于稅制改革的范疇。而小微新政中的財稅政策具有一定的稅制改革的特點,很多政策都需要持續化,比如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稅率從6%降到3%,提高營業稅、增值稅的起征點。
李華:結構性減稅的內涵是有增有減,所以我們說稅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單純的減稅和增稅,而是發揮稅收的職能,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稅制改革的主旨思想很關鍵。例如我們當前對小微企業的稅制調整,目的是促進其發展,客觀結果就是減稅。更為明顯的就是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也不是全面的減稅,而是有升有降的結構性減稅。
稅制改革既然不是全面減稅,那就意味著不應減的就不減,例如資源稅、多數消費稅。當前受經濟形勢的和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以及社會層面的要求,稅制改革中的減稅因素較多,應當說這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稅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結合,我想還是應該從稅制優化的主旋律去考慮,不以稅負調整為先導,而應還科學稅制的原貌。至于說什么叫科學,那還是從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社會公平的角度去判斷。
廣州會計記賬公司認為:政府強調結構性減稅,關心的是應該再減哪些稅,營改增當初設計的是至少不增加稅負,現在看效果是有減稅的效果。個人所得稅還有減稅空間,工資薪金的稅率該下調,還有勞務報酬的稅負也該減輕。同時消費稅也應該減稅。
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不作為實際操作的法定依據。如有問題或相關需要,請咨詢正穗財稅。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請與小編聯系, 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如情況屬實會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如您有優秀作品,也歡迎聯系小編在我們網站投稿!http://www.zilovisoko.com/ 聯系方式: zhengsui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