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8年財稅改革如何發力)
【導讀】當前,穩定增長、防控通脹、化解風險,努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迫切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出實招。
國務院批轉了《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確定今年在行政體制、財稅、金融、投融資、價格、民生、統籌城鄉、農業農村、科技等重點領域加大改革力度,重點圍繞促進經濟轉型、民生改善和社會公正推進改革。
如何通過改革不斷釋放紅利,激發社會活力,增強發展動力,廣州代理記賬小編從本期起推出“2018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系列報道,一同觀察、審視如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本期聚焦財稅體制改革。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2018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在財稅領域改革方面,明確下力氣形成深化預算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措施,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形成資源稅費和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方案。“這些改革舉措朝著深化財稅改革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也為新一輪帶有一攬子特征的總體財稅改革作了鋪墊和準備。”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財稅體制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軍,已站上新的起點,加之與各方面的改革相協調配合,新一輪財稅改革將會取得更多進展。
1.“全口徑”預算“扎緊”錢袋子
“曬賬本”:怎樣讓百姓讀得懂?
近年,中央部門主動“曬賬本”,為預算公開做出了表率。在北京市和陜西省已經公開的部門預算中,收支預算總表中的基本支出項目中,已經出現了工資、福利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支出這些經濟分類信息。
但是,在一些政府部門的預算報告中,仍存在一些“說不清道不明之處”,不僅讓人“霧里看花”,更暗藏一些花錢花招。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門幾乎每年都有“課題調研費”“重要文件起草費”,多的達到上百萬元。這些項目本來應該屬于“行政運行等支出”,不想卻變成了“虛頭巴腦”的項目支出,叫人看不懂。而培訓費、管理費、服務費等日常行政經費作為項目支出,也很常見。
“預算制度改革要做到讓全社會都知道錢用在哪里,要讓百姓看得明、讀得懂。”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說,2011年,我國取消預算外資金的概念,為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掃清了制度障礙。今后,要采取實際步驟,把政府所有財政性收支納入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財政支出的很多問題并不僅僅是財政的問題,而和政府體制有關。”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指出,一些財政的專項轉移支付無論是從資金用途或名稱上都感覺有問題,但迫于各方壓力或其他因素,造成了財政資金的大量浪費。因此,財稅改革更要與社會改革配套進行,尤其是加強財政支出方面的目標績效考核。
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則認為,要建立公開、透明、規范、完整的預算體制,必須從法律制度上建立起對政府部門財政收支的全口徑的預算、決算的審查、監督、批準和制衡的預算制度。
2.把錢“花到該花的地方”
化風險:如何理順政府“錢袋子”?
江西省崇義縣橫水鎮城關幼兒園里,春意盎然,綠樹成蔭,到處飄蕩著孩子的笑聲。園長吳勛華告訴記者,園里的滑梯和水池都是去年財政撥款采購和修建的。
“今年,園里又有47名貧困家庭的兒童獲得了省財政提供的每人400元的入園補助。”吳勛華說。
在稅收收入增幅放緩、地方可用財力吃緊的背景下,江西省財政繼續加大民生投入,一季度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民生支出達415.2億元,占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5.7%。
近幾年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均在減少,鑒于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形勢,地方債務到期或即將到期,地方政府的還債行為是否會對經濟運行、民生投入造成壓力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地方債務風險不可輕視。”有專家指出,從地方債務這個視角切入,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包括地方財政運行中的某些紊亂、中央和地方政府間事權與財權的不夠匹配、地方政府職能轉型導致的公共支出壓力,以及由財政支付困難轉化而來的局部社會矛盾增加,等等。
廣州代理記賬認為,如果想徹底改變地方財政“寅吃卯糧”,改變“土地財政”,就必須要盡快啟動財稅體制改革,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稅收分配格局。
“未來財稅體制改革的重心,當是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賈康認為,今后應側重深化省以下分稅分級財政體制改革,推進省直管縣、鄉財縣管等改革措施。在財政層級結構“扁平化”的過程中,進一步理順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研究所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指出,隨著我國進入城鎮化建設的新階段,必然會要求財政支出結構進行相應調整,進一步提高當前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財政社會性民生支出占總體支出的比例,實現向“民生財政”的轉換。
3.稅改新政“張弓搭箭”
加減法:稅改“抓手”在哪?
“‘營改增’讓我們小微企業受益匪淺。”談及“營改增”,創業兩年多的安徽合肥海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程華喜形于色,這項改革不僅讓她的公司稅負減少了40%以上,同時下游企業稅負也得以降低。“粗略估計,公司一年可省6萬元以上。”
自今年8月起,“營改增”試點在全國范圍內推開,財政部預計全部推開“營改增”后全年可減稅約兩三千億元。
“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后,其征稅的最大特點是能克服重復征稅。”白景明說,優化稅制結構、總體上減輕稅負,是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大方向。
“由于財稅體制可以延伸到政府職能的各個層面,甚至可以牽動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政府和居民之間的關系,因此‘營改增’已經點燃了新一輪中國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導火索。”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營改增”已開始在諸多領域凸顯“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張力。
首先,“營改增”打破了中央與地方收入分配關系的既有平衡。在全面實施“營改增”時,調整和優化現行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勢必將成為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在高培勇看來,“分稅制財政體制正面臨挑戰。”他預計,最遲至“十二五”結束,作為現實地方政府幾乎唯一主體稅種的營業稅就要被全部納入增值稅框架體系,“由此肯定會催生重建地方主體稅種以及地方稅制體系的要求”。
其次,“營改增”改變了現行國稅和地稅的業務分工。同時,伴隨“營改增”的持續推進,整個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財政關系,以及整個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行政關系的重新界定和調整,肯定也要隨之納入議事日程。
《改革》雜志執行總編輯王佳寧指出,稅改,既有加法,也有減法,未來要做好“加減法”,做好制度設計。新一輪財稅改革,不僅僅囿于“營改增”,房產稅、資源稅、個稅,甚至紅利稅,有的正在操作,漸次論證后有待擴大推廣范圍,有的已“張弓搭箭”。這些,都將成為未來稅改的重要“抓手”。
近年財稅改革大事記
財政改革
集中支付 2001年,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開始試點。2011年,所有中央預算單位實行國庫集中支付。
政府采購 2002年我國頒布《政府采購法》,全面規范政府采購行為,監管運行機制更加透明。
預算公開 2009年全國“兩會”后,財政部首次公布了預算報告和中央財政預算四張主要表格。2011年至今,中央各部門陸續公開部門預算。
預算管理 2010年6月,財政部發文規定自2011年1月1日起,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的全部預算外收入納入預算管理。
財政監督 《財政部門監督辦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財政監督將覆蓋所有政府性資金。
稅制改革
農業稅取消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農業稅正式成為歷史。
所得稅統一 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統一為25%。
增值稅轉型 2009年起,增值稅轉型改革實施。轉型改革消除了生產型增值稅制存在的重復征稅因素,降低企業設備投資的稅收負擔。
個稅調整 自2011年9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并將最低的一檔稅率由5%調為3%。
營改增試點 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區試點,逐步將目前征收營業稅的行業改為征收增值稅。
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不作為實際操作的法定依據。如有問題或相關需要,請咨詢正穗財稅。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請與小編聯系, 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如情況屬實會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如您有優秀作品,也歡迎聯系小編在我們網站投稿!http://www.zilovisoko.com/ 聯系方式: zhengsui888@163.com